欢迎访问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官网!

  1. 加入收藏
  2. 加入协会
  3. 协会官微
政策解读

安徽:首创“三个新高” 奋力谱写经信事业发展新篇章

发布日期:2019-08-09 浏览次数:1019

2018年工作总结

      今年以来,安徽经信系统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,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,全面贯彻中央“六稳”工作部署,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大力推进“制造强省”战略实施,安徽工业经济呈现出“稳中有进、质效双升”的良好态势,具体表现为“三个新高”:1-10月,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2%,创近四年同期新高,居全国第5、中部第1位;规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21%,创近7年同期新高;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30.6%,创近五年同期新高,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。

(一)制造强省取得新突破。推动出台集成电路、机器人、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等系列“政策10条”,政策叠加效应不断显现。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,打造了安徽制造业高端交流、形象展示、开放合作的新平台。发布我省首份制造业评价榜单,通报表彰制造业发展10强、10快县(市、区),开展50强企业和50名优秀企业家风采展,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。

(二)民营经济迸发新活力。召开大规模、高规格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万人大会,出台“民营经济政策30条”,启动实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、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。出台中小企业“专精特新”发展意见,设立运营省中小企业(专精特新)发展基金,培育认定“专精特新”企业500户、成长型小微企业100户,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“专精特新”企业198家。开展“创客中国”大赛、中小企业“一法一条例”宣贯等活动,举办“新时代·新制造·新徽商”大讲堂培训,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21.99万户。

(三)数字经济开启新篇章。出台数字经济政策,推动数字产业规模化、集群化发展,“屏芯端”联动发展成效显著,举办“国家集成电路重大专项走进安徽”活动,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正式获批,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1.6%。举办首届世界声博会,开展国际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品创新大赛,成立中国智能写作产业联盟,中国(合肥)人工智能产业园揭牌,“中国声谷”产值突破500亿元。“皖企登云”行动计划启动实施,成立安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,长三角区域工业互联网扎实推进。

(四)供给侧改革取得新成效。依法依规淘汰化解过剩产能,全年去除炼铁产能100万吨、粗钢产能128万吨,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下达我省“十三五”钢铁去产能任务。设立有奖举报,严打“地条钢”死灰复燃。全年组织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162项,全省新增设备购置超40万台(套)。认真贯彻落实降成本系列政策,预计全年减轻企业负担1000亿元以上。实施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,开展“精品安徽、徽商中国”央视展播,打造了安徽制造成果展示新窗口。深化大气污染防治,有序推进44户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,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.5%。

(五)先进制造业迈上新台阶。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工程,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,组建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。实施先进制造业培育工程,生产新能源汽车11.7万辆,同比增长1.5倍,占全国比重已达13.3%。实施首台(套)重大装备研制项目208个。实施“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”,生产工业机器人9200台,300多条生产线进行了自动化、数字化改造。实施节能环保“五个一百”提升行动,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.8%。实施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,举办第五届工业设计大赛,成立省工业设计产业联盟,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。

2019年工作安排

2019年,安徽省经信厅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,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,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壮大先进制造,发力数字经济,繁荣民营经济,全面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。

(一)稳定工业增长。按照“六稳”工作要求,瞄准重点方向,聚合各方力量,加强支撑保障。充分发挥好制造强省、民营经济、数字经济等“领导小组办公室”的职能作用,探索建立工业经济发展分产业推进机制、产业联盟推动产业创新机制。打通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,推动出台政策“操作版”、“部门版”、“地方版”,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。加大“个转企、小升规、规上市”培育力度,抓好停产、半停产规上企业恢复生产,稳定增加规上企业数。

(二)繁荣民营经济。制定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及2019年工作方案,举办“创客中国”安徽创业创新大赛,培育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。实施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培育行动,建立成长型小微企业项目库。深入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、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;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减税降费政策,加快省中小企业(专精特新)发展基金募资投资步伐;深化银企对接,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代偿补偿、小额票据贴现、应收账款融资、供应链融资等工作。坚持清单服务、动态管理、绩效评价,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。开展“四送一服”进民企活动,选树表彰民营经济先进市县、百强民营企业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先进典型。

(三)发力数字经济。促进产业数字化、数字产业化。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,推动长三角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等高布局,纵深推进“皖企登云”计划,促进5000户以上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,打造10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,培育100个以上面向特定行业、特定场景的工业APP。深入开展“建芯固屏强终端”行动,大力实施机器人研发、智能终端创新工程,加快新型显示、集成电路、智能家居等产业发展。细化落实省部合作成果,编制实施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方案,积极争创智能语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,加快建设国产自主可控计算机产业基地。“点线面”布局智能制造,开展“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”,加快机械、钢铁、石化等重点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,探索建立智能制造示范区。

(四)加快制造升级。充分发挥世界制造业大会搭平台、聚资源作用,推动更多先进制造业项目签约落地。建立健全1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库,支持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工业强基、振芯铸魂、转型升级等计划“盘子”。坚持示范引领、典型带动,推动制造模式向智能化、数字化转变。研究制定支持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若干政策,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、示范平台,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。探索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家电、新能源汽车、现代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。推动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提升,打造一批特色工业小镇。

(五)聚力融合创新。下好创新“先手棋”,实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,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创新联盟,扎实推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。探索引入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深度合作,努力在工业机器人、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和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。组织开展高校、科研院所进企业进园区、企业进高校进科研机构“双向进入”活动,开展行业性、区域性产学研对接活动。实施“新徽商”培育工程,办好“新时代·新制造·新徽商”大讲堂,开展优秀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选。推动政府采购首购政策落地,推广新产品首次示范应用。

(六)优化供给结构。严控过剩行业新增产能,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。加大钢铁、水泥(熟料)、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力度,严防“地条钢”死灰复燃。重点实施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,探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,推进“部省行”产融合作三方联动试点。大力开展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改造,协力推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。创新开展节能环保“五个一百”提升行动,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,培育行业能效领跑者,完善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,积极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,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15%以上。实施“三品”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,创新开展“精品安徽·皖美制造”主题宣传。

0551-63663382 18656020568